对于我国餐厨垃圾收集、处理及利用的未来发展,六种管理方式与技术路线:
(1)智能化收运系统——基于物联网、GPS及GIS技术等,实现餐厨垃圾实时、定量跟踪收运,通过技术手段解决餐厨垃圾收运问题;
(2)干法厌氧发酵——无流动水,反应器体积小、消化效率高、容积产气率高,没有沼液产生,解决沼液排放的二次污染问题;
(3)多原料混合厌氧发酵——多种物料混合,可以最优化调整发酵原料的C/N比和养分组成,有利于发酵进行;
(4)专用装备研制——开发专门适用于餐厨垃圾物料特性的收运、预处理、发酵、搅拌等装备;
(5)高值利用——突破传统沼气仅用于家庭炊用的局面,将沼气进行提纯后,制备高品质生物天然气等高值产品;
(6)生态循环利用——综合利用餐厨垃圾厌氧消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液、废渣和废气,实现餐厨垃圾完全和生态循环利用。
好氧堆肥的工艺流程
好氧堆肥生产通常由前处理、主发酵、后发酵、后处理、贮存等工序组成。
(1)前处理(破碎、分选、筛分、调整水分、C/N比、添加菌种和酶制剂)以家畜粪便、污泥等为堆肥原料时,前处理的主要任务是调整水分和碳氮比,或者添加菌种和酶制剂。
以城市垃圾为堆肥原料时,垃圾中含有粗大物件和不能堆肥的物质,故前处理包括破碎、分选、筛分等工序,使堆料表面积增大,便于微生物繁殖,从而提高发酵速度。适宜的粒径范围是12-60mm。
(2)主发酵(一次发酵,4-12天)
主发酵可在露天或发酵装置内进行,通过翻堆或强制通风向堆积层或发酵装置内的物料供给氧气。此时的物料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开始发酵,首先是易分解物质被分解;与此同时,微生物则吸取有机物中的营养成分,菌群增殖和有机物分解放出的热量使堆温上升。
发酵初期物质的分解是靠嗜温菌30-40℃为最适宜生长温度进行的,由于堆温上升,最适宜温度为45-65℃的嗜热菌取代嗜温菌,堆温进入高温阶段。
通常,在严格控制通风量的情况下,将堆温升高至开始降低为止的阶段作为主发酵阶段。对以生活垃圾为主体的城市垃圾和家畜粪便好氧堆肥而言,其主发酵期约为4-12天。
(3)后发酵(二次发酵,20-30天)
经过主发酵的半成品被送往后发酵工序,在这里将此前尚未分解的易分解和较难分解的有机物进一步分解,使之变成比较稳定的腐殖质类有机物,从而得到完全成熟的堆肥制品。在该工序中通常将物料堆积到1-2m后进行发酵,一般进行自然通风,有时需加以翻堆或作必要的通风处理。后发酵时间一般在20-30天。
(4)后处理(分选)
分选去除预分选未去除的塑料、玻璃、陶瓷、金属、小石块等,若生产精堆肥,应进行再破碎过程。生产复合肥,需加入N、P、K。
(5)贮存(6个月,适应农用的季节性)
由于农田施用堆肥有一定季节性,故需适当的库存容量将富余堆肥产品贮存起来。一般以能贮存6个月堆肥生产量为宜。
PREV: 餐厨垃圾的几种处理方法
<NEXT: 我国餐厨垃圾处理现状:产生量大,处理率低,产能缺口大
>